交大新声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刘雨晨: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思源湖畔的微风迎面拂来,五湖四海的菁菁学子齐聚这里,交大又一次迎来新的相遇。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新征程、新起点,交大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怀揣梦想的学子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温暖且励志;让我们一起倾听新生们的心声,重温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青葱岁月里的美好。
个人介绍
刘雨晨
高中毕业于上海市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2023年录取于上海交通大学
工科试验班类(信息类)
在复旦附中这片土地上,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附中人的代代联结。
记得曾经怀着憧憬聆听学长学姐的专业宣讲,为我后来的选择埋下伏笔;准备综评时手捧那本厚厚的《明明相代》,在一行行真情实感的文字间寻觅共鸣与启示,也无数次幻想以后在这里写下自己的故事;春考前在上一届的经验分享会中收获颇丰,毕业后受郑晓燕老师的邀请在新高三家长会上分享心得的那一刻,我忽然深切体会到何谓附中人的薪火相传。从台下的倾听者成为台上的传授者,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代代相承的附中精神。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身在附中的三年,我惊喜地发现了自身的许多改变。
首先是决心摆脱拖延,无论大小事情我都不让自己拖到ddl前最后一秒。比如在高一开始时我便迅速确定了科创课题的选题并着手准备,寒假里报名青少年科创大赛也是为了自我激励,随后顺利入围终评并拿下一等奖实则是意外之喜。
然后是逐渐克服社恐,身为一个i(introverted)值极高的人在附中丰富精彩的活动前也难免心动,经历一番踌躇之后,兴趣终究战胜了胆怯,尝试参与过不少文体活动,城市定向、乒乓赛、校园歌手、文创设计……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成功的、失败的都未曾后悔过,毕竟经历本身比结果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也更值得回味。
在学业上,我被各科老师们评价最多的词语是“靠谱”和“稳定”,最终的高考也一如既往地稳定输出,然而三年的学习并不总是坦途。
依然记得第一堂物理课,我坐在最后一排遥望黑板上的陌生公式内心深感迷茫,拿到第一张4开头的试卷时久久不能平静;高一高二被永远做不到最后的化学考卷虐得死去活来;高三语文模考作文首次跌破50的惊愕……
“凡是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有时畏难的心理比困难本身更为可怕,而成功的光辉之下是迎难而上的勇气。
纯靠吃透课内知识的我在高三时成功做到物化大考次次保持在A+线以上,春考上岸后利用多出的时间从课本和课堂中整理出一份上万字的作文素材,最终从作文苦手蜕变为范文区常驻选手。在此感谢龚兰兰老师,每次找她面批作文都似醍醐灌顶。印象最深的是某次当我暗自羡慕文采飞扬的范文时,她指出我写作上的优势,随后说道:“你应该抓住自己的优势,而不是要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如今想来,写作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高考出分后,我并未直奔热门高分专业,而是坚定地选择了我最喜欢的交大生物医学工程。
早在新冠疫情初期,我目睹了无数患者因为医疗设备紧缺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为此感到痛心并渴望改善现状。进入附中后,我选修的大学微课《脑科学》和《药物与健康》更是为我打开了生物医学的兴趣之门。高三寒假的专业宣讲使我初识生物医学工程,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愈发感到它与我的契合。再到高考前的统一体检,我发觉整个流程漫长而效率低下,排长队时的无聊、抽血前的恐惧、不得不群体脱衣检查时的窘迫,种种不愉快的体验令我产生了优化大众体检的想法……
我一直认为,分数应当是实现梦想的手段而非需要去迎合的目的。“凡心所向,素履以往”,人生是由无数个选项组成的集合,站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前,愿每一名附中人都能勇敢而坚定地奔赴自己的心之所向。
来源 | 刘雨晨
征稿通道
点击图片阅读投稿要求
期待您的精彩来稿
阅读
1. 交子星芒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优秀校友尼玛旦增:热诚之心,坚守之意,熔铸青春
2. 交子星芒丨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优秀校友龚欣:我不摘月,但我要月亮奔我而来
3. 交大新声丨复旦附中浦东分校谢尔汐:溯洄溯洄,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5. 交子星芒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优秀校友周澄蓓:4篇一作SCI论文,自编出版口袋书!